“有无秋老虎,就看末伏”,今日末伏,今年秋天会热多久?
“炎熇犹末伏,清绝忽新秋。”不知不觉,今天就到了8月9日,农历闰六月十六,这天我们迎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,这是进入末伏的日子。关于伏字,《汉书·郊祀志注》中有云:“伏者,谓阴气将起,迫于残阳而未得升,故为藏伏,因名伏日。”古人认为在伏天时,阳气炙盛到极点,阴气
“炎熇犹末伏,清绝忽新秋。”不知不觉,今天就到了8月9日,农历闰六月十六,这天我们迎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,这是进入末伏的日子。关于伏字,《汉书·郊祀志注》中有云:“伏者,谓阴气将起,迫于残阳而未得升,故为藏伏,因名伏日。”古人认为在伏天时,阳气炙盛到极点,阴气
今日是2025年8月7日,农历六月十四,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——立秋。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,虽然天气依然炎热,但大自然已经开始悄然发生变化。立秋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,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养生智慧
立秋已过,暑热未消,“秋老虎”威力不减。室内室外闷热难耐,普通电风扇送来的微弱气流如同隔靴搔痒,难以驱散黏腻燥热。此时,唯有真正强劲的大功率风扇才能带来一丝喘息。然而市场鱼龙混杂——"AI智能制冷"、"电机制冷"等伪概念层出不穷,性能虚标、衰减严重者比比皆是。
立秋之后,虽然白天气温还高,但早晚已经开始变凉,中医讲“燥气当令”,而人体也开始从“阳盛”往“阴长”过渡,这个时候肠胃功能也在悄悄发生变化。
8月6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“时令节气与健康”新闻发布会,邀请多领域权威专家围绕立秋时节养生保健、运动健康、口腔防护及病媒防控等热点话题展开系统性解读,并针对公众关心的健康误区与科学防护方法进行深入科普,为公众提供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的秋季健康指南。
本文来自【农民日报】,仅代表作者观点。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。
平日里常盼下雨,渴望大雨到来,将晴朗天空掩盖,将热气浇灭;然如今雨降,心头却平增一番压抑之感,这感觉说不上来,如同老烟鬼三天不食烟,想来上一口的难言感。
8月7日立秋清晨,全省大部地区最低气温都落至16-19℃,西部白天最高气温27℃左右,中东部更是只有25℃上下,凉风习习,竟真有几分“秋意”悄然渗透。
其中问题最大的,是衣、睡、喝、吃这四件事。看似小事,实则环环相扣。不穿不该穿的衣服,不睡不该睡的方法,不喝不该喝的东西,吃对该吃的食物,这四条守住了,立秋才能过得安稳。
不知不觉当中,就来到了秋季的第一个节气,立秋,它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三个节气,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,而像我们赣北地区,在立秋这天,突然间温度就出现了降低,尤其是早上变得特别的凉爽,这让很多人开始有疑问,难道真的要转凉了吗?
这场雨可以说是期盼了很久,一来是天气热,二来是庄稼真的需要水,有的地方已经浇了三遍四遍的水,再不来雨,真的是不想浇水了!
今日是2025年8月7日,正值立秋节气。民间有句老话叫"最怕立秋一日晴",这句话背后藏着怎样的农事智慧?立秋当天的天气变化,在农民眼中可是关乎下半年收成的重要信号。让我们从农谚的角度,解读立秋晴天的特殊预兆,看看有科学道理吗?
时间过得真快,今天我们就迎来了一个新的节气,立秋节气。在古代立秋不仅是一个节气,还是“四立”与“四时八节”之一,古人把它当成一个节日来过。例如《礼记·月令》中提到:“立秋之日,天子亲帅三公、九卿、诸侯、大夫,以迎秋于西郊。”可见,在周朝时期,天子会率领百官到西
真实案例:山东菜农老张去年轻信“立秋就凉快”,结果8月白菜苗烫死大半!今年他盯着日历算准了——2025年立秋撞上闰六月,副高异常强盛,秋老虎至少咬人18天!
今年的立秋,真的特别热。刷了一圈短视频和网友评论,发现大家都在吐槽,说什么“六十年最热立秋”,朋友圈、家族群全都炸了锅。本来一到立秋,大家都盼着能凉快点,结果今年热得反倒像“秋老虎”提前来巡山了。
今年的夏天像是被火点着了?天气预报上一个“高温红色预警”接着一个,气象台说的“立秋”并没有带来凉爽,而是像打开了“蒸笼”模式。不少人以为立秋到了,气温就该慢慢降下来了,其实不然,真正的“秋老虎”才刚刚露出爪牙。
最近武汉的天气气温一直居高不下,偶尔听到新闻里说要下雨,于是就盼着——可喜的是,这天气预报还是有准的时候,可悲的是“局部有雨”,所谓的“局部”其实就是隔了一座桥。好吧,我还是一心一意等着立秋好了!好在后天8月7号星期四就要到立秋了。这时家里的老人又开始念叨:“
“不期朱夏尽,凉吹暗迎秋。”时间过得可真快,8月7号马上就要到立秋节去了。立秋节气的到来也就代表着进入凉爽的秋季。大家是不是特别开心呢?
带着秋思行走,宛若进入了多梦的季节。立秋了,感觉夏天不愿走,秋天又迟迟不想来。今年的“立秋”时节正值三伏天,炽热的阳光、翻腾的积云告诉我们,夏日的炎热正旺盛。特别是在我们川东北地区还有“末伏”的酷暑,颠覆了我对秋凉神韵的期盼,民间常常把立秋不见秋的炽热称作“秋
"夏至三庚数头伏"的千年历法在2025年遭遇特殊变奏,即将到来的三伏天呈现出四大罕见特征:30天最短周期、农历六月晚入伏、闰六月母伏叠加、立秋后秋包伏持续。天文历法显示,这场从7月20日持续至8月18日的三伏天,将打破近十年40天常规,成为十年来首个"缩水版"